《参考消息》记者张伊宇7月6日报道 7月5日,“一带一路”大战略下涉外企业安保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将带动大量中国企业和人员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安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正确评估涉外企业安保风险,探讨建设企业安保体系,是保障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必谋之举。
研讨会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参考消息报社及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中军军弘集团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名誉会长李金华出席会议。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我国驻外大使和企业方面的代表等数十人在会上发言。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会长、武警部队原司令员巴忠倓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今天召开研讨会,就建立我国涉外企业安保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对策和建议,是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作贡献的具体行动。
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陶德言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大课题,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伟大创意,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值得我们长期去关注、去研究。从“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对我国涉外企业安保体系建设进行研讨,对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很有参考价值。
在发言中,专家和企业代表对相关地区的安全形势、我国驻外机构和涉外企业安保工作的现状、遇到的安保问题以及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国外交学会会长、原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表示,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地缘政治博弈带来不确定性,所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沿线多个国家处于政治转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加上多种文化、教派、种族交汇,多重矛盾叠加,地区的不稳定性凸显。他认为,“一带一路”地缘安全问题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美国遏制“一带一路”构想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推进该战略的成本,二是领土与海洋主权争端增加了该战略面临的压力。
海军原副参谋长廖世宁在发言中强调了海洋安全的严峻形势。他认为,美国正在加紧从海上对我国的战略围堵,一些地区大国对我国海洋战略存在敌意。周边国家积极发展海军,海上争端日趋激烈,都会影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著名反恐问题专家李湛军指出,现在中国人在境外遇袭事件频发,其中80%都出于经济目的,因为中国与世界大多国家关系较好,所以出于政治目的袭击中国人的案件非常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走出去”策略的升级版,要想为构建更广泛的命运共同体作贡献,就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走出去的涉外企业的自身形象,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了解当地国情,公平对待当地员工,这样才能良好地控制安全风险。
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原驻约旦等国大使刘宝莱表示,大多数中国涉外企业存在安保意识薄弱、企业安保教育不足、领导层不关注当地政局变化等问题。因此,他建议涉外企业要对当地多做调查研究和国情研究,对安全客观评估,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和情报交流,共同打击犯罪。
专家们认为,虽然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但“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大于挑战,前景看好,整体风险可控。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将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安全防范能力贯穿到建设“一带一路”的全过程当中,为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