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农科院担负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改革排头兵和决策智囊团的光荣使命,为我国农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力。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说。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增加粮食产量,让老百姓填饱肚子,1957年中央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这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党和国家为统一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作出的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定,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一支农业科研“国家队”。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国家农业科技布局中始终发挥着“领头羊”作用,是国家农业重大科技任务的策划者、承担任务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创新水稻育种新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对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150多个单位开展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成功突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使杂交水稻快速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单产水平,并在我国及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家大面积推广。此后,由农科院主持的中国超级稻研究和全球绿色超级稻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超级稻年推广面积上亿亩,占全国水稻面积四分之一。
同样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也尤为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院士为代表的先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科院在研究利用中国特有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础上,首创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60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约2.3亿亩。
此外,农科院育成了一系列粮棉油果蔬等农作物新品种,使我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育成的抗虫棉花新品种,打破了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垄断。系统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体系,攻克了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消灭了牛瘟、猪瘟、牛肺疫,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口蹄疫,为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