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14:42:16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黄晋一
核心提示:报道称,50年前的这个星期,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冒着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总统都没有冒过的风险,对中国进行访问。他谦虚地称那次中国之行“改变了世界”。

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20日发表了题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理查德·尼克松访华50年》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美方“做了了不起的准备”

50年前的这个星期,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冒着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总统都没有冒过的风险,对中国进行访问。他谦虚地称那次中国之行“改变了世界”。

宣布尼克松访华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在冷战高潮之际,对美国当时最激烈、最直接的意识形态对手进行一次友好的访问,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对尼克松这样坚定的反共分子而言。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在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时透露了他要访问中国的计划。尼克松说:“我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我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紧张局势的缓和及美中关系的改善中获益。”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及随从人员抵达中国,这是一个他们未在外交上承认的国家,而且美中两国已经有20多年几乎没有接触。

尼克松知道安排这样一次访问的敏感性,因为公开透露他的意图并与其他共和党人讨论这一想法很可能会遭遇强烈反对。因此,他寻求不那么常规的渠道与中国建立联系,并通过巴黎和华沙以及通过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领导人向中国发出了暗中联系的请求。

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20日发表了题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理查德·尼克松访华50年》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美方“做了了不起的准备”

50年前的这个星期,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冒着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总统都没有冒过的风险,对中国进行访问。他谦虚地称那次中国之行“改变了世界”。

宣布尼克松访华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在冷战高潮之际,对美国当时最激烈、最直接的意识形态对手进行一次友好的访问,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对尼克松这样坚定的反共分子而言。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在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时透露了他要访问中国的计划。尼克松说:“我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我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紧张局势的缓和及美中关系的改善中获益。”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及随从人员抵达中国,这是一个他们未在外交上承认的国家,而且美中两国已经有20多年几乎没有接触。

尼克松知道安排这样一次访问的敏感性,因为公开透露他的意图并与其他共和党人讨论这一想法很可能会遭遇强烈反对。因此,他寻求不那么常规的渠道与中国建立联系,并通过巴黎和华沙以及通过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领导人向中国发出了暗中联系的请求。

决定性时刻出现在1971年7月,当时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假装胃病犯了,为的是半夜乘坐私人飞机离开巴基斯坦飞往北京。

在秘密抵达中国后,基辛格请求发出(美国总统)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邀请,中国领导层同意了这一愿望。然后,他在一封神秘电报中向尼克松传达了自己已完成任务的讯息,电报中只有一个单词——“Eureka”(意指圆满成功——本网注)。

随基辛格到访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在回顾往事时说,此行存在“可控的紧张”,并对尼克松对高效访问的承诺感到意外。他说:“我参加过好几任总统的许多次峰会,但我从未见过哪位总统像尼克松为此行所做的那样谨慎的准备,这是了不起的准备。”

在8天时间里,尼克松及其团队参加了精心安排的访问和一系列会议,所有这一切都被广泛报道、记录,而且最重要的是,还拍成了电视纪录片。

不过,有一次重要会晤未被安排进这次精心策划的行程中。那就是与毛泽东的一次临时会晤,是在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仅数小时后举行的。

洛德回忆说,毛泽东“展现出了极大的意志力”,而且是“绝对的存在”。他说:“我们在毛泽东身上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他说话简短,而且难以捉摸。他会开玩笑,幽默风趣。”

《上海公报》展示双方智慧

尼克松对亚洲怀有长期的外交野心,尤其是对中国。他1967年在《外交》杂志上撰文称:“从长远来看,我们根本承担不起永远把中国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的后果。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绝不能让10亿最有潜力的人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

然而,他不仅仅是试图帮助中国登上世界舞台,他还有其他政治目的。当时冷战正酣,美国在密切关注他们的头号敌人苏联。那时中苏两个大国之间开始出现摩擦,尼克松认为与中国建立关系可以削弱苏联的力量。尼克松政府遵循一句老话,即“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洛德说:“这是戏剧性的、激动人心的,这将成为一场地缘政治地震。我们不仅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行开放寄予厚望,而且还要诱使苏联更加合作。我们还希望在结束越战方面得到一些帮助。我们仍然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有能力采取果断的行动。”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也有利害关系。黄育川解释说,他们有两个主要目标。他说:“首先,能够与世界重新接触,这有望扭转他们的经济问题。同时他们想要获得(外交)承认,(北京)想在这件事上取得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尼克松访华的高潮是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在这份协议中,两国概述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并同意将分歧搁置一边,以便为两国打造更加繁荣的关系。

洛德说:“该公报的妙处在于双方都同意推迟解决棘手问题。《上海公报》是一份独特的文件,它是一种非传统的做法,但非常成功。它代表了双方划出目前无法解决的分歧,不让其妨碍其他领域进展的智慧。”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