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 (文/阿瑟·布鲁克斯)
我曾执迷于记分这件事。我可以翻出几十年前给自己制订的目标清单,来评价自己在某个重要年龄节点是否“成功”。例如,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制订过一个十年计划,从上面的内容大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身无分文、不太靠谱的音乐家的故事。这些计划包括戒烟、去看牙医、掌握五声音阶和完成大学学业。
喜欢给自己记分,这再正常不过了。在谷歌上搜索“30岁前要做的30件事”,你能搜出超过1.5万个结果。研究人员几年前在《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人们本能地喜欢追求与整数有关的个人目标,而生日往往会成为人们激励自我提升的里程碑。我们本能地在外部寻找量化自己进步和效率的证据,从而找到幸福的源泉。
然而,列一张“30岁前要做的30件事”清单,是一种幼稚的获得幸福的方式。当然,在现如今这个以物质和成就为导向的社会,有人这么想也没什么错。所有文化信息都告诉我们,幸福可以写在衡量金钱、教育、经历、关系和名望的记分卡上。想要最幸福的生活?检查你的成就和目标表格,赶紧完成!然后进入下一组表格。谁在去世之前完成的表格多,谁就是赢家,对吧?
错。我不是说成就和抱负不好,但它们并非幸福的驱动力。等到很多人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毕生时间用于完成清单,却仍然不开心,还不知道为什么。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写道,企业家喜欢把赚钱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表现”。也就是说,每赚到100万或10亿,就意味着企业家们完成了一个能带来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目标。考虑到我们的经济状况,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问题。然而,我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
事实上,这种记分方式的存在,是一种关于幸福的谬误,原因有二:它让我们依赖外部回报,同时让我们陷入不满足。
你可以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件事(它给予你满足感和快乐),也可以因为某种外在动力去做这件事(获得回报,例如金钱或认可)。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这两种情况里,内心的满足更令人愉悦。人们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时所说的“找到你所热爱的工作,那么一生都不必再为了工作而工作”之类的老生常谈,大概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存在一个变数:心理学家发现,外部回报实际上可以消灭内在激励,导致我们不那么享受自己的行为。在1973年进行的一项经典研究中,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学龄前儿童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让一群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例如用记号笔画画——他们乐此不疲。随后,画画的孩子获得了一份印有金色奖章和丝带的证书。研究人员发现,在拿到证书后,孩子们想画画的欲望比没有拿到证书之前减少了一半左右。
依靠外部回报会降低满意程度。如果你的主要动机是名望或金钱,你就难以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根据社会地位来选择朋友和伴侣,你就难以珍惜这份感情。如果你根据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去选择旅游目的地,你就难以好好享受假期。
人们往往难以从世俗的奖赏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因为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东西,我们的欲望就会重启,我们开始寻找下一种奖赏。完成一张表格,马上就会有下一张表格。(王栋栋译自1月2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原题为《不要再记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