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期盼各地监管新模式——对话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人
新华社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享单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超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10亿人次……
《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2日向社会征求意见后,多位受访共享单车负责人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全国性监管政策落地后,各地能创新监管模式,让企业在竞争中破解管理难题,赢得走向国际的战略机遇。
“对共享单车的未来充满希望”
共享单车的实际经营和服务基本是属地的,意见拟明确地方为管理主体。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污染,还能帮助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共享单车受到欢迎。北京拟明确共享单车为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共享单车出现后,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上升了30%。
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说,很多城市来接洽,态度基本上是支持和肯定的,对共享单车的未来充满希望。小蓝单车首席战略官陈怀远说,不少城市管理部门与企业积极沟通,初拟的管理办法很符合实际。
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逐步拓展。一些城市原来的有桩单车企业很难赚钱,共享单车出现之后,一些地方希望购买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服务,卸下此前对有桩单车的补贴包袱。天津滨海区的市政单车已在试行跟无桩车一起运营。优拜单车CEO余熠说,优拜计划分批对上海市8万辆有桩自行车进行升级改造,市民无需办卡就能骑。
“列好负面清单,让市场充分调节”
受访企业认为,意见提出共享单车的发展原则为“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多方共治”,切中共享单车发展中的问题,是对行业很好的引导。同时,希望地方能够打破传统,出台适应新经济的监管模式。
针对采用技术、车辆标准、线下运维等,各个企业有不同发展特点。比如,摩拜单车采用GPS定位,ofo正在探索利用北斗系统定位;摩拜单车的设计不需要太多线下维护,而ofo小黄车拥有“网格化”的线下运维团队。希望不要限定同样的技术方式、淘汰年限和线下运维要求等,将监管精细化。